AI風暴來襲!《絕命毒師》製作人新劇《Pluribus》為何強調「純手工製作」?

  • Post by
  • Nov 08, 2025
post-thumb

開場:當影集結尾出現「人類製造」標籤時…

嘿,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看電影或追劇時,會在片尾看到「本作品由人類製作」這樣的聲明?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但現在真的發生了!🎬

最近,《絕命毒師》神級製作人Vince Gilligan的新科幻劇《Pluribus》在Apple TV+上架,細心的觀眾發現片尾出現了一個超特別的免責聲明:「本劇由人類製作」。沒錯,就像食品包裝上標示「無添加人工色素」一樣,現在連影視作品都要標明「無添加AI」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超級有趣的現象吧!

為什麼好萊塢大佬要跟AI「宣戰」?

Vince Gilligan的「反AI宣言」

說到Vince Gilligan,你可能知道他是《絕命毒師》和《絕命律師》的創造者,這位老兄最近在接受《Variety》專訪時,直接對AI開炮了!🔥

他毫不客氣地說:「我討厭AI!」還把生成式AI形容成「世界上最貴、最耗能的抄襲機器」,更妙的是,他比喻AI生成的內容就像「牛在反芻——一個不斷反芻的無意義循環」。

最後他還補了一句:「謝謝你啊,矽谷!又一次,你把世界搞砸了。」這火藥味簡直比《絕命毒師》裡的毒品交易現場還要濃!

背後的故事:AI如何「入侵」好萊塢

你知道嗎?其實好萊塢對AI的恐懼不是空穴來風。去年編劇和演員大罷工,AI就是核心爭議之一!編劇們擔心AI會搶走工作,演員們擔心自己的數位分身被濫用,整個產業都在思考:科技到底是助手還是取代者?

簡單來說,這就像是你請了一個超級聰明的助手,但他不僅想幫你工作,還想直接取代你!😅

AI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大家又愛又怕?

生成式AI的「超能力」與「副作用」

想像一下,AI就像是一個超級會模仿的學生,他讀了世界上所有的書、看了所有的電影、聽了所有的音樂,然後能夠根據學到的東西創造出新內容。聽起來很酷對吧?

但問題來了——這個學生的「原創性」其實是建立在別人的作品上。就像Vince Gilligan說的,這有點像「高級抄襲」,而且還是用超級電腦進行的大規模抄襲!

AI在影視產業的實際應用

來看看AI現在在好萊塢都在做什麼:

AI應用領域具體用途爭議點
劇本創作生成劇本大綱、對話原創性爭議、版權問題
視覺效果生成背景、特殊效果藝術家工作機會減少
後期製作自動剪輯、調色創意決策被演算法取代
演員數位化創造數位分身、年輕化肖像權、表演藝術價值

看到這個表格,你是不是也開始理解為什麼創作者會擔心了?

全球視角:各國對AI創作的態度大不同

美國:創作者vs.科技巨頭的拉鋸戰

在好萊塢大本營,情況就像一場拔河比賽。一邊是矽谷的科技公司拼命推廣AI工具,另一邊是編劇、導演、演員組成的「人類創作聯盟」。去年的罷工就是這種緊張關係的具體表現!

歐洲:更嚴格的監管態度

歐洲人對這件事就保守多了!歐盟已經通過了《AI法案》,對生成式AI有更嚴格的要求,比如必須標註內容是由AI生成。這就像要求基因改造食品要明確標示一樣,讓消費者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

亞洲:實用主義取向

在韓國和中國,影視產業對AI的態度相對務實。他們把AI當成提高效率的工具,而不是完全取代人類。有點像是「用人類的創意+AI的效率」這種組合拳模式!

深度影響:這場「人機大戰」會如何改變我們看劇的方式?

短期影響(1-2年):標籤化時代來臨

我預測很快就會出現各種認證標籤:

  • 「100%人類創作」
  • 「AI輔助創作」
  • 「AI生成內容」

這就像現在的有機食品認證一樣,消費者會開始根據這些標籤做選擇。有些人可能特別追求「純手工」影視作品,就像有些人只喝手沖咖啡一樣!☕

中期影響(3-5年):兩極化市場形成

未來可能會出現兩種極端的影視內容:

graph LR A[影視內容市場] --> B[高端人類創作] A --> C[量產型AI內容] B --> D[高單價、限量發行] C --> E[低成本、大量生產]

就像現在的手工藝品和工廠大量生產的差別,兩種都會存在,但服務不同的觀眾群。

長期影響(5年以上):新藝術形式的誕生

最有趣的是,衝突往往催生創新!我認為最終會出現全新的藝術形式,結合人類創意和AI技術,創造出我們現在還無法想像的體驗。就像當初電影發明時,誰能想到會有IMAX和VR電影呢?

專家怎麼看?產業內部的聲音

支持派觀點

有些科技樂觀主義者認為,AI就像當年的攝影技術——最初被認為會殺死繪畫,結果反而催生了印象派等新藝術運動。AI可能也會逼人類創作者變得更創新、更獨特!

謹慎派觀點

但更多業內人士擔心,如果放任AI無限制發展,可能會導致文化的「麥當勞化」——所有內容都變得相似、缺乏深度。就像如果全世界都只賣速食,精緻料理就會慢慢消失一樣。

政策面分析:各國政府如何應對?

版權法的挑戰

現行版權法根本沒預料到AI這種情況!如果AI學習了1000部電影後生成新內容,這算侵權嗎?法律專家們現在頭很大,就像要用19世紀的法律來審理網路犯罪一樣困難。

標示規定的興起

我預測各國會開始要求AI生成內容必須明確標示,就像香菸要標示健康警語一樣。歐盟已經開第一槍,其他國家很可能會跟進。

給觀眾的建議:如何當個聰明的影視消費者?

在這個新時代,我們觀眾也要升級自己的「媒體素養」:

  1. 學會辨識內容來源:開始注意製作團隊和技術說明
  2. 支持你認同的創作方式:用觀看和付費來投票
  3. 保持開放但批判的態度:不盲目反對AI,但也要要求透明度

就像我們現在會看食品成分表一樣,未來看劇前可能也要先看看「創作成分表」了!😄

結語:人類創意的價值永遠無法被取代

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有趣的比喻:AI就像是一個超級會做家庭作業的學生,但真正改變世界的 breakthrough idea(突破性想法),往往來自於人類那些不按牌理出牌的瘋狂點子!

Vince Gilligan在《Pluribus》片尾的大膽聲明,不只是對AI的抗議,更是對人類創意價值的堅定信仰。在這個科技快速變遷的時代,也許我們最需要記住的是:技術應該是服務創意的工具,而不是取代創意的霸主。

下次當你看到「本作品由人類製作」的標籤時,不妨想想背後的故事——這不僅是一個聲明,更是一個時代的註腳,記錄著我們如何在新科技浪潮中,努力守護那些讓人之所以為人的珍貴特質。


💎 重點整理

  • 《Pluribus》的「人類製作」聲明反映了影視產業對AI的焦慮
  • Vince Gilligan直言AI是「世界上最貴的抄襲機器」
  • 全球對AI創作的監管態度各不相同,歐盟最嚴格
  • 未來可能出現「人類創作」和「AI生成」的市場區隔
  • 觀眾應該培養辨識內容來源的媒體素養

你比較喜歡人類創作還是AI生成的内容呢?歡迎在下面分享你的想法! 👇


📰 原始來源

本文內容參考自原始新聞報導,詳細資訊請參閱:

原文連結‘Breaking Bad’ creator’s new show ‘Pluribus’ was emphatically ‘made by humans,’ not AI | TechCrunch
來源媒體:TechCrunch
作者:Anthony Ha
發布時間:2025-11-08T11:31:07-08:00

本文為基於原始報導的分析與整理,如需最新資訊請參考原始來源。

LATEST POST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