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一個不尋常的片尾聲明
如果你最近在Apple TV上觀看了全新科幻劇集《Pluribus》,並且耐心看到片尾字幕的最後,你可能會注意到一個極不尋常的聲明:「本片由人類製作」(This show was made by humans)。這個簡潔有力的宣告,出現在動物安全提示的下方,不僅是對當前AI狂潮的直接回應,更可能成為未來影視創作的一個重要標誌。
這個聲明背後的主導者,正是以《絕命毒師》(Breaking Bad)和《絕命律師》(Better Call Saul)聞名的創作天才Vince Gilligan。他對人工智慧的立場毫不含糊——在《Variety》的專訪中,他直言:「我討厭AI」,並將這項技術形容為「世界上最昂貴、最耗能的抄襲機器」。
創作者的堅定立場:Vince Gilligan的AI批判
從《X檔案》到《Pluribus》的科幻回歸
Vince Gilligan的職業生涯始於經典科幻劇《X檔案》的編劇,這次透過《Pluribus》回歸科幻領域,可說是回歸初心。這部新作重新集結了他與《絕命律師》女主角Rhea Seehorn的合作,後者在劇中飾演一位面對外星威脅的浪漫奇幻小說作家。
Gilligan對《Pluribus》的創作理念,體現了他一貫對人性深度的探索。在接受採訪時,他進一步闡述了對AI的看法:「AI生成的內容就像牛反芻一樣——一個不斷反芻的無意義循環。」這種強烈的比喻,反映了他對AI創作本質的深刻懷疑。
「世界上最昂貴的抄襲機器」
Gilligan將AI描述為「抄襲機器」的觀點,觸及了當前生成式AI技術的核心爭議。AI模型的訓練需要大量現有人類創作的数据,這確實引發了關於智慧財產權和原創性的根本問題。
從技術角度來看,Gilligan的批評並非空穴來風。當前的大型語言模型和圖像生成模型,確實是建立在對現有作品的學習基礎上。雖然支持者認為這是一種「學習」而非「抄襲」,但界限確實模糊。Gilligan的立場代表了許多傳統創作者對這種新興創作方式的擔憂。
AI在影視產業的現狀與爭議
好萊塢的AI焦慮
2023年好萊塢編劇和演員大罷工的核心議題之一,就是對AI取代人類創作的擔憂。編劇們擔心製片方會使用AI生成劇本初稿,然後僅以低薪聘請人類編劇進行修改;演員則擔心自己的數位形象被無償或用於未授權的用途。
這場勞工運動最終取得了重要成果——對AI使用的限制條款。然而,技術的發展速度遠超過合約談判的進度,創作者們的憂慮並未因此消散。
AI在影視製作中的實際應用
儘管存在爭議,AI技術在影視產業的某些領域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前期製作階段:AI可以用於劇本分析、市場預測和選角建議。有些製片公司使用AI算法分析成功劇本的元素,為新項目提供數據支持。
視覺效果:AI工具在特效製作中越來越常見,特別是在場景生成、數位替身和老化/年輕化效果方面。
後期製作:AI音訊處理工具可以高效地完成噪音消除、對話增強等工作,節省大量時間成本。
然而,這些應用大多停留在輔助工具層面,而非取代核心創意決策。Gilligan在《Pluribus》中的立場,則是對這種技術滲透的全面抵制。
「由人類製作」聲明的深層意義
藝術價值的聲明
在消費品領域,「手工製作」往往代表著更高的品質和價值。Gilligan將這一概念引入影視創作,實際上是對藝術作品中「人性觸感」的重新肯定。他暗示:由人類情感、經驗和創意直接驅動的作品,具有AI無法複製的深度和真實性。
這種立場背後是對藝術本質的思考——藝術是否僅僅是模式的重組和輸出?還是必須包含人類的意識、情感和獨特的生命體驗?
行銷策略與品牌定位
從商業角度來看,「由人類製作」的聲明也是一種聰明的品牌定位。在AI生成內容泛濫的時代,強調作品的人類起源可以成為重要的差異化因素。這類似於有機食品強調「無添加」或手工藝品強調「手工製作」的價值主張。
對於重視創作者個人風格的觀眾來說,這種聲明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它承諾了一種AI難以企及的連貫藝術視野和情感深度。
技術與創意的永恒張力
歷史上的技術恐懼
Gilligan對AI的抵制,在技術發展史上有許多先例。攝影術發明時,許多畫家擔心它會終結繪畫藝術;數位相機出現時,傳統攝影師對其真實性提出質疑;CGI技術初期,實景特效師擔心失業。
然而歷史表明,新技術通常不會完全取代舊技術,而是重新定義各自的領域。攝影沒有終結繪畫,而是釋放了繪畫從寫實主義中的解放;CGI沒有取代實景特效,而是開創了新的視覺可能性。
AI作為創作工具的潛力
儘管Gilligan對AI持批判態度,但也有一些創作者在探索AI作為輔助工具的潛力。獨立電影製片人可能使用AI來彌補預算限制;實驗藝術家可能使用AI來探索新的美學形式;編劇可能使用AI來突破創作瓶頸。
關鍵問題或許不是是否使用AI,而是如何使用——是作為擴展人類創造力的工具,還是作為取代人類創意的捷徑。
觀眾的角度: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內容?
真實性與人造物的辨別
隨著AI生成內容的品質不斷提高,觀眾對內容真實性的需求也可能隨之增長。就像今天許多消費者關心食品來源一樣,未來的觀眾可能更加關注內容的創作過程。
「由人類製作」的聲明滿足了這種對真實性的渴望。它向觀眾保證:他們所體驗的情感衝擊、智力挑戰和審美享受,源自另一個人類心靈的真誠表達。
藝術的「靈光」概念
德國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出「靈光」(aura)概念——原創藝術品具有某種獨特的在場感和權威性,是複製品無法擁有的。Gilligan的立場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藝術「靈光」的捍衛,主張人類創作具有某種AI生成內容無法複製的本真性。
對產業的潛在影響
新的認證標準
如果「由人類製作」成為有價值的標籤,我們可能會看到相關認證系統的出現。類似於今天的「有機認證」或「公平貿易認證」,影視產業可能發展出標示人類創作程度的標準。
這可能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的類別:「完全人類創作」、「AI輔助」或「AI生成」等,讓觀眾能夠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選擇。
創作倫理的討論
Gilligan的立場推動了關於創作倫理的公共討論:在什麼情況下使用AI是可接受的?應該如何披露AI的參與程度?AI訓練數據的使用應該遵循什麼樣的道德準則?
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公開討論本身就是重要的一步。
未來展望:共存還是對立?
技術發展的不可逆轉性
無論創作者個人立場如何,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似乎不可逆轉。問題不在於是否阻止技術進步,而在於如何引導其發展方向,建立適當的規範和價值觀。
Gilligan的強硬立場有價值,因為它為討論設立了一個清晰的參照點,促使產業思考: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技術未來?
尋找平衡點
未來的可能情景不是完全接受或完全拒絕AI,而是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也許我們會發展出一種分層的創作生態系統:既有完全由人類創作的作品,也有人機合作的作品,還有純AI生成的實驗性內容,各自服務不同的需求和受眾。
關鍵是保持選擇的多樣性和透明度,讓創作者和觀眾都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知情選擇。
結語:人類創意的捍衛與演進
Vince Gilligan在《Pluribus》片尾的「由人類製作」聲明,遠不止是一個營銷噱頭或技術恐懼的表達。它是在關鍵歷史時刻對人類創意價值的堅定捍衛,是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思考,也是對技術發展方向的慎重質疑。
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這樣的聲音尤為重要。它不是要停止進步,而是要確保進步的方向符合人類的深層價值和創造力精神。
當我們觀看《Pluribus》這樣的作品時,我們不僅是在消費娛樂內容,也是在參與一場關於創作未來的重要對話。Gilligan的立場提醒我們:在擁抱技術可能性的同時,不應忘記藝術創作的核心——那源自人類經驗、情感和想像力的獨特火花,是任何算法都難以完全複製的。
正如Gilligan自己所說:「感謝你,矽谷!再一次,你搞砸了世界。」這句話中的諷刺與憤怒,也許正是推動我們更深入思考技術與人性關係的必要動力。在未來的創作道路上,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批判性聲音,確保技術始終服務於人類的創造力,而不是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