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AI霸主地位動搖?Databricks共同創辦人:開源才是打贏中國的關鍵

  • Post by
  • Nov 16, 2025

美國AI霸主地位動搖?Databricks共同創辦人:開源才是打贏中國的關鍵

前言

「如果你現在去問柏克萊和史丹佛的AI博士生,他們會告訴你,去年讀到的有趣AI想法,來自中國公司的數量是美國公司的兩倍。」

這句話不是來自什麼陰謀論者,而是Databricks共同創辦人Andy Konwinski在Cerebral Valley AI峰會上的公開警告。作為AI研究與創投公司Laude的共同創辦人,他直言美國正面臨「存在性」威脅——不是來自軍事實力,而是來自AI創新能力的流失。

在OpenAI、Meta、Anthropic等巨頭忙著用數百萬美元年薪搶奪頂尖人才的同時,中國正透過系統性的開源策略,悄悄改寫全球AI競爭的遊戲規則。

主要分析

開源vs.閉源:兩種創新哲學的對決

Konwinski的核心論點很明確:真正的創新需要自由交流與討論。他舉了最經典的例子——生成式AI的崛起,正是源自Google在2017年發表的那篇Transformer架構論文。如果當時這項突破被鎖在專利牆後面,今天的ChatGPT可能根本不存在。

「做出下一個『Transformer級別』突破的國家將獲得優勢,」Konwinski如此斷言。

在中國,政府積極支持DeepSeek、阿里巴巴的Qwen等實驗室將研究成果開源,讓整個生態系能夠在此基礎上持續建設。這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策略,創造了指數級的創新速度。

反觀美國,主要AI實驗室的創新大多保持專有。OpenAI雖然名字裡有「Open」,但最新的GPT模型早已不再開源。這種閉源策略雖然保護了商業利益,卻可能犧牲了整體創新的速度。

人才爭奪戰:學術界vs.產業界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人才流向。Konwinski指出,美國AI公司用「數百萬美元年薪」吸走頂尖學術人才,讓大學教授職位相形見絀。這造成雙重傷害:

  1. 學術研究能量流失:原本應該在學界推動基礎研究的頭腦,現在忙著優化商業產品
  2. 知識擴散受阻:企業內部的研發成果往往不會立即與學術界分享

這種「科學家與科學家對話」的斷裂,在Konwinski看來,正是美國創新生態系的最大隱憂。

深度洞察

AI時代的「開源地緣政治」

這場開源與閉源之爭,本質上是一場關於「創新速度」的競賽。在AI領域,封閉系統可能在短期內創造商業價值,但開源生態系在長期創新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開源的網絡效應:每個貢獻者都在為整個生態系增值 快速迭代能力:全球開發者同時測試、改進、延伸想法 降低進入門檻:新創公司和小團隊也能站在最新技術前沿

中國深諳此道。透過系統性支持開源,他們正在打造一個全球性的AI生態系,讓世界各地的開發者都在中國技術的基礎上建設——這是一種極具戰略眼光的「軟實力」擴張。

商業模式的重構

在AI Overviews和零點擊搜尋時代,傳統的內容變現模式正在瓦解。開源策略其實是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

  • 基礎模型開源,但企業級工具和服務收費
  • 建立生態系標準,然後在應用層變現
  • 透過開源吸引人才,建立人才網絡

這正是Databricks的成功之道——他們深度參與開源社群,同時提供企業級的商業解決方案。

對台灣的意義

機會:在巨人肩膀上創新

對台灣科技產業而言,這場開源浪潮帶來獨特機會:

技術取得民主化:台灣團隊無需從頭打造基礎模型,可以直接在開源模型上進行應用開發和優化。這降低了進入AI領域的門檮。

生態系參與:台灣開發者可以積極參與中國和美國的開源專案,建立技術話語權。像是參與Hugging Face社群、貢獻開源模型等。

中立位置優勢:台灣處於中美科技交匯點,可以同時吸收兩邊的開源成果,發展出獨特的混合創新模式。

挑戰:選邊站的壓力

但風險同樣存在:

技術依賴: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的開源技術可能帶來風險 地緣政治壓力:在中美科技脫鉤背景下,台灣企業可能面臨「選邊站」的壓力 人才競爭:全球AI人才爭奪戰中,台灣需要更積極的人才策略

台灣的因應策略

  1. 建立本土開源生態系:鼓勵企業將非核心AI技術開源,培養本土開源社群
  2. 雙軌並行:同時關注中美兩邊的開源發展,保持技術多樣性
  3. 聚焦應用創新:在基礎模型之上,發展符合台灣產業特色的AI應用

結論與建議

開源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Konwinski的警告應該被認真對待。在AI這個領域,封閉創新就像在沙灘上築城堡——看似堅固,但浪潮一來就消失無蹤。

對台灣的科技從業者、創業家和政策制定者,我有幾個具體建議:

對開發者

  • 積極參與全球開源專案,特別是中美兩邊的重要專案
  • 學習在開源基礎上進行商業創新的模式
  • 建立個人在開源社群的影響力

對企業

  • 考慮將部分技術開源,換取生態系參與和人才吸引力
  • 建立「開源友善」的商業模式
  • 投資開源人才培養和社群參與

對政策制定者

  • 支持學術界的開源AI研究
  • 建立鼓勵開源創新的政策環境
  • 促進台灣在全球開源生態系的能見度

在AI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技術落後,而是被排除在創新生態系之外。開源不只是技術選擇,更是戰略選擇。台灣應該把握這個機會,在中美AI競賽的夾縫中,走出自己的第三條路。

畢竟,在AI這場馬拉松中,跑得最快的未必能跑到最後,但懂得與人同行的一定能走得更遠。

LATEST POST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