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自駕車實測震撼:Wayve如何在「地獄級」路況中生存?
前言
「我從沒想過自駕車真的能在英國上路。」這是《The Verge》記者Robert Hart坐進Wayve自駕車前的最後一個念頭。幾週前,他親身體驗了英國首批自駕車在倫敦北部的測試旅程,而最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一個盲人突然走到車前,自駕車即時反應,成功避開。
這個場景不僅是技術展示,更是自駕技術面臨的終極考驗。當全球自駕車發展進入關鍵時刻,倫敦這個被形容為「機器人計程車噩夢」的城市,正成為檢驗AI駕駛能力的試金石。
主要分析
倫敦:自駕車的終極考場
為什麼倫敦被視為自駕車的「地獄級」考場?這裡的路況複雜度堪稱世界之最:
道路設計的時空錯位:倫敦道路網絡源於數百年前的馬車時代,狹窄、蜿蜒的街道原本是為馬匹設計,現在卻要容納現代車輛。這種時空錯位讓自駕車的導航系統面臨巨大挑戰。
多元交通參與者共舞:除了常規車輛,倫敦街道上還有隨意穿越的行人、觀光客、自行車、公車、計程車,甚至偶爾出現「脫韁的軍用馬匹」。這種動態環境要求自駕系統必須具備超強的情景感知能力。
氣候與基礎設施雙重考驗:倫敦的陰雨天氣影響感測器效能,而環形交叉路口(roundabouts)更是自駕算法的噩夢。記者形容「關於環形路口和天氣,還是少說為妙」,道盡了其中的困難。
商業佈局:2026年的關鍵節點
Wayve與Uber合作,計劃在2026年於倫敦啟動Level 4全自駕機器人計程車試驗。同時,Alphabet旗下的Waymo也宣布將在2026年進軍倫敦,這將是該公司首次在美國以外擴展業務。
這個時間點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026年將成為全球自駕車商業化的分水嶺,而倫敦將成為檢驗技術成熟度的關鍵戰場。
深度洞察
技術突破:從「完美環境」到「真實世界」
Wayve在倫敦的測試代表自駕技術的重要轉折:
端到端AI架構的優勢:與傳統規則式自駕系統不同,Wayve採用端到端深度學習,讓系統能夠從數據中直接學習駕駛策略。這種方法在處理倫敦這種非結構化環境時展現出獨特優勢。
「像人類一樣駕駛」的哲學:記者描述Wayve駕駛風格「有點膽怯,但感覺很人性化」。這顯示AI正在學習人類駕駛的細微決策,而不只是機械化地遵循規則。
安全與效率的平衡:避開盲人的案例證明,現代自駕系統已經能夠在安全優先的前提下,做出符合道德倫理的決策。
社會接受度的挑戰
技術只是成功的一半。調查顯示,英國人對AI駕駛的接受度在全球排名靠後。這種 skepticism(懷疑態度)源於:
- 對新技術的天然不信任
- 媒體對自駕車事故的放大報導
- 對就業市場衝擊的擔憂
自駕車公司必須在技術成熟的同時,進行大規模的公眾教育和信任建立。
對台灣的意義
台北vs倫敦:驚人的相似度
台灣讀者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台北市與倫敦在交通環境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狹窄街道的挑戰:台北舊城區的窄巷弄與倫敦歷史街區驚人相似,都是自駕技術需要克服的難題。
機車文化的獨特性:台灣密集的機車流動比倫敦的自行車更加複雜,這將是自駕系統需要特別學習的在地化情境。
混合交通模式:行人、機車、汽車、公車在有限空間中共存,這種高密度混合交通正是自駕技術需要突破的關鍵。
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產業轉型契機:台灣在半導體、硬體製造的優勢,可以轉化為自駕車感測器、運算平台的製造機會。
法規環境的準備:台灣需要加快自駕車相關法規的制定,為2026-2027年的全球自駕浪潮做好準備。
在地化數據訓練:國際自駕公司進入台灣市場時,需要大量的本地交通數據進行模型訓練,這為台灣AI公司創造了合作機會。
結論與建議
給產業的建議
把握供應鏈機會:台灣廠商應該專注於自駕車的關鍵零組件,如LiDAR、雷達感測器、車用運算單元等利基市場。
發展在地化解決方案:針對台灣特有的交通環境(如機車文化),開發專用的感知和決策算法。
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積極參與全球自駕車技術標準的制定,確保台灣產業不會在技術浪潮中被邊緣化。
給政策制定者的建議
建立測試場域:借鏡倫敦經驗,在台灣選擇合適城市建立自駕車測試區,累積實戰經驗。
完善法規框架:制定清晰的責任歸屬、保險機制和數據隱私保護規範。
推動公眾教育:透過體驗活動和透明溝通,提升民眾對自駕技術的接受度。
未來展望
2026年將是自駕技術的關鍵年份。當Wayve和Waymo在倫敦街頭展開商業化競爭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智慧城市未來樣貌的預演。
對台灣而言,與其被動等待技術成熟,不如主動參與這場交通革命。從供應鏈升級到在地化應用,台灣有機會在自駕車時代找到新的產業定位。
記者在文章最後的感嘆或許最能總結這個時刻:「當自駕車能在倫敦生存,它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而我們要問的是:當自駕車時代來臨時,台灣準備好成為其中的關鍵玩家了嗎?
本文基於The Verge報導分析,結合台灣產業環境提供深度洞察。自駕車發展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產業生態、法規環境與社會接受的綜合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