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支付微軟近 50 億台幣內幕曝光!AI 巨頭的燒錢遊戲與商業模式全解析

  • Post by
  • Nov 15, 2025

前言:那筆驚人的 50 億台幣支付

「你知道嗎?OpenAI 每個月要付給微軟超過 10 億台幣!」這個數字在科技圈悄悄流傳許久,如今終於透過洩密文件得到證實。根據科技部落客 Ed Zitron 取得的內部文件,OpenAI 在 2025 年前三季就向微軟支付了驚人的 8.658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276 億元),這個數字背後隱藏著 AI 產業什麼樣的商業秘密?

作為長期觀察 AI 產業的分析師,我必須說:這不只是單純的「付錢」這麼簡單。這筆交易背後反映的是整個 AI 產業的權力結構、商業模式,甚至是未來十年的科技產業走向。

數字會說話:拆解那驚人的支付細節

2024-2025 支付軌跡全記錄

讓我們先來看看具體的數字軌跡:

  • 2024 年全年:OpenAI 支付微軟 4.938 億美元(約新台幣 158 億元)
  • 2025 年前三季:支付金額暴增至 8.658 億美元(約新台幣 276 億元)
  • 季度增長率:平均每季增長約 35%

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推算,2025 年全年 OpenAI 支付給微軟的金額可能突破 11.5 億美元(約新台幣 368 億元)。這個增長曲線說明了什麼?OpenAI 的業務正在以驚人速度擴張,但同時也極度依賴微軟的雲端基礎設施。

那神秘的 20% 營收分成條款

文件中透露的關鍵資訊是:OpenAI 將其總營收的 20% 作為「營收分成」支付給微軟。這個比例在科技產業的投資協議中算是相對較高的,但也反映了微軟早期投資的風險溢價。

別忘了,微軟從 2019 年開始累計向 OpenAI 投資了 超過 130 億美元。以投資金額來看,這個分成比例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風險回報。

雙向金流:微軟與 OpenAI 的複雜共生關係

不只是單向支付,而是雙向流動

這裡面最有趣的部分是:這筆錢不是單向流動的。根據 TechCrunch 獲得的消息,微軟同時也將 Bing 搜尋和 Azure OpenAI Service 收入的 20% 回饋給 OpenAI。

這種「你付我 20%,我也付你 20%」的模式,創造了一個極度複雜的財務關係:

  1. OpenAI 支付:總營收的 20% 給微軟
  2. 微軟支付:Bing 和 Azure OpenAI Service 收入的 20% 給 OpenAI

淨額 vs 總額的會計魔術

更複雜的是,洩密文件中顯示的數字是 淨營收分成,而不是總營收分成。意思是說,微軟在內部報告時,已經先扣除了他們應該支付給 OpenAI 的款項。

這種做法在會計上雖然合法,但確實讓外界很難看清真正的現金流動情況。就像兩個朋友互相欠錢,最後只算差額一樣,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成本結構解密:AI 模型的驚人燒錢速度

運算成本是最大開銷

從這些支付數字,我們可以反向推算出 OpenAI 的營收規模:

  • 如果 20% 等於 8.658 億美元,那麼 OpenAI 2025 年前三季的營收至少是 43.29 億美元
  • 推算全年營收可能達到 55-60 億美元

但更驚人的是,這些營收中有極大比例都流向了雲端運算成本。根據業內人士估計,AI 模型推理(inference)成本可能佔到營收的 30-50%。這意味著 OpenAI 雖然營收驚人,但利潤空間可能相當有限。

台灣科技業的啟示:硬體價值重現

這個成本結構對台灣科技業來說是個重要訊號。當 AI 模型的運算成本如此驚人時,高效能運算(HPC)硬體、散熱解決方案、能源效率等領域的價值將會重新被重視。

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廣達的伺服器解決方案、台達電的電源管理技術,這些都是支撐 AI 革命的關鍵基礎設施。OpenAI 付給微軟的錢,最終有很大一部分會流向這些硬體供應商。

商業模式深度分析:為什麼是 20%?

風險投資的邏輯

從創投角度來看,20% 的營收分成其實反映了早期投資的高風險特性。當微軟在 2019 年首次投資 10 億美元時,GPT-3 還未問世,ChatGPT 更是遙遠的夢想。當時的 OpenAI 還是一個虧損嚴重的研究機構。

微軟承擔的風險包括:

  • 技術可能永遠無法商業化
  • 監管環境的不確定性
  • 競爭對手的快速跟進

平台價值的體現

另一方面,這 20% 也反映了微軟 Azure 雲端平台的價值。OpenAI 不僅獲得了資金,更重要的是獲得了:

  • 全球規模的雲端基礎設施
  • 企業客戶的銷售渠道
  • 與微軟產品生態系的深度整合

這種「資金+平台」的組合,在科技投資中越來越常見。亞馬遜投資 Anthropic、Google 投資各種 AI 新創,都採用了類似模式。

AI 搜尋時代的商業模式革命

傳統搜尋廣告模式的挑戰

這筆交易背後還隱藏著一個更大趨勢:傳統搜尋廣告模式正在被 AI 搜尋顛覆

Bing 使用 OpenAI 技術,而 OpenAI 又從 Bing 獲得收入分成,這種循環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當使用者透過 Bing Chat 獲得答案時,背後的金流變得極度複雜:

  1. 使用者查詢觸發 AI 推理成本
  2. 微軟可能顯示廣告或獲得搜尋收入
  3. 收入在微軟和 OpenAI 之間分配
  4. 部分收入又回流到雲端成本中

對台灣內容創作者的影響

這種模式對台灣的內容創作者和網站經營者來說是個重要警訊。當 AI 搜尋直接給出答案,而不是引導使用者點擊網站連結時,傳統的 SEO 流量和廣告收入模式將面臨巨大挑戰

我建議台灣內容創作者應該:

  • 發展深度、獨特的內容價值
  • 建立直接讀者關係(如電子報、社群)
  • 探索多元變現模式(訂閱、課程、顧問服務)

未來趨勢預測:AI 產業的三大走向

1. 垂直整合將加速

從這筆交易可以看出,雲端平台與 AI 模型公司的界線正在模糊。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類似微軟+OpenAI 的深度整合案例。

亞馬遜已經在加強自有 AI 模型的開發,Google 也持續投資 Gemini 系列。未來的競爭將是「雲端+AI」的整體解決方案之爭。

2. 成本優化成為關鍵競爭力

當運算成本佔營收如此高的比例時,模型效率將直接轉化為競爭優勢。這解釋了為什麼所有 AI 公司都在拼命優化模型架構、推理解碼速度。

對台灣科技業來說,這意味著在 AI 加速晶片、模型壓縮技術、推理優化 等領域將有巨大商機。

3. 開源與閉源的平衡點

OpenAI 雖然名為「Open」,但實際上已經走向閉源路線。這種轉變很大程度上是由商業壓力驅動的——當你每個月要支付巨額雲端費用時,很難完全開源。

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一種混合模式:基礎模型閉源,但透過 API 開放使用,同時釋出部分較小型的開源模型

對台灣市場的具體影響與機會

硬體供應鏈的黃金機會

台灣的科技硬體供應鏈在這個 AI 浪潮中佔據關鍵位置。從這些支付數字可以看出,AI 運算需求只會持續成長,這對台積電、廣達、緯創等公司都是長期利多。

特別是當模型越來越大、推理需求持續增長時,對先進製程晶片、高效能伺服器的需求將會指數級成長。

新創公司的啟示

對台灣 AI 新創來說,這個案例提供了重要的商業模式參考:

  • 考慮與大型平台合作:如同 OpenAI 與微軟的合作,台灣新創可以考慮與本地或國際平台建立深度合作關係
  • 專注垂直領域:在通用大模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垂直領域的專業模型可能有更多機會
  • 重視成本結構:從第一天就要關注單位經濟學,確保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

結論:AI 商業化的關鍵轉折點

這份洩密文件讓我們有機會一窺 AI 產業最核心的商業運作。OpenAI 支付給微軟的巨額款項,不僅僅是單純的雲端費用,更是整個 AI 生態系權力結構的縮影。

對台灣的科技產業從業者來說,這個案例提供了幾個關鍵啟示:

  1. 硬體價值重估:AI 運算需求將持續推動硬體創新
  2. 商業模式創新:傳統的軟體商業模式需要重新思考
  3. 生態系合作: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結束,生態系合作成為關鍵

當我們看到 OpenAI 支付給微軟的數字時,不應該只驚訝於金額的大小,更要思考背後代表的產業趨勢。這是一個價值數兆美元產業的早期階段,台灣在這個浪潮中擁有獨特的機會與優勢。


原始來源資訊
文章標題:Leaked documents shed light into how much OpenAI pays Microsoft
來源:TechCrunch
作者:Rebecca Bellan
發布時間:Sat Nov 15 2025 00:48:3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原文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25/11/14/leaked-documents-shed-light-into-how-much-openai-pays-microsoft/

本文為專業產業分析,基於公開資訊進行深度解讀,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LATEST POST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