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AI遇上宣傳戰:一場品質與數量的角力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可疑政治廣告和煽動性貼文嗎?現在,這些內容的生產方式正在經歷一場「AI革命」——只不過,這場革命的效果可能不如預期地理想。
根據社交媒體分析公司Graphika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全球九個持續進行的網路影響力操作活動——包括與中國和俄羅斯政府有關的活動——正大量採用生成式AI技術來製作圖片、影片、文字和翻譯內容。但令人意外的是,這些AI生成的宣傳內容品質普遍低劣,被研究人員戲稱為「AI垃圾」(AI slop)。
什麼是「AI垃圾」?數位宣傳的新常態
在深入探討這份報告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AI垃圾」。這個術語指的是那些由AI快速生成、品質粗糙、缺乏說服力的內容。想像一下:
- YouTube影片中表情僵硬、說話不自然的虛擬新聞主播
- 標題中意外包含AI提示詞的假新聞網站
- 翻譯生硬、文法錯誤百出的多語言貼文
- 手指數量錯誤、光影不合理的AI生成圖片
Graphika資深分析師、報告共同作者Dina Sadek指出:「影響力操作活動正在系統性地整合AI工具,而其中很多都是低品質、廉價的AI垃圾。」
宣傳活動的AI轉型現狀
讓我們透過具體數據來了解當前狀況:
品質與效率的悖論:為什麼宣傳者選擇「爛內容」?
這項發現與許多專家的預期背道而馳。在生成式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專家原本擔心宣傳者會利用高品質、逼真的合成內容來欺騙民主社會中最警覺的人群。
然而現實卻截然不同。這些國家級的宣傳活動選擇了「量重於質」的策略,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成本效益考量
傳統的宣傳內容製作需要:
- 專業的內容創作者
- 多語言翻譯團隊
- 影像製作人員
- 長時間的策劃與執行
而AI驅動的宣傳則大幅降低了這些成本,即使單一內容的效果較差,但透過大量發布,仍能達到某種程度的曝光效果。
自動化程度提升
Sadek分析指出:「就像網路安全和程式設計等其他領域一樣,AI的興起並沒有徹底改變網路宣傳領域,但它確實讓某些任務的自動化變得更容易。」
這種自動化讓宣傳活動能夠:
- 24小時不間斷運作
- 快速回應時事話題
- 同時在多個平台發布內容
- 輕鬆擴展到不同語言市場
實際效果分析:AI宣傳真的有用嗎?
根據Graphika的研究,這些AI生成的宣傳內容在西方社交媒體平台上的表現並不理想:
參與度低迷
研究顯示,絕大多數這類貼文在西方社交媒體網站上獲得極少甚至沒有任何關注。這與這些宣傳活動開始常規使用AI之前的情況基本相同。
辨識度提高
諷刺的是,低品質的AI內容反而更容易被識別為宣傳材料。常見的破綻包括:
- 不自然的語言模式
- 文化背景錯誤
- 邏輯不一致
- 視覺瑕疵
歷史脈絡:從IRA到AI時代的宣傳演變
要理解當前AI宣傳戰的意義,我們需要回顧網路影響力操作的發展歷程:
早期階段(2016年前)
俄羅斯網路研究機構(Internet Research Agency)創建大量Facebook和Twitter帳號,試圖影響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這時期的操作主要依靠真人創建和管理帳號。
轉型期(2017-2022)
宣傳活動開始嘗試自動化工具,但仍以人工內容為主。
AI時代(2023至今)
生成式AI技術的普及讓宣傳活動進入新階段,內容生產完全自動化。
對台灣的具體影響與警示
作為全球地緣政治的熱點區域,台灣特別需要關注AI宣傳戰的發展:
語言在地化的挑戰
目前觀察到的主要問題:
- 用詞不道地(使用中國用語而非台灣習慣用語)
- 文化參考錯誤
- 政治術語使用不當
多平台滲透策略
宣傳活動通常會在不同平台採用不同策略:
- Facebook:以「新聞」形式包裝
- YouTube:使用虛擬主播影片
- Twitter/X:短文字快速傳播
- 論壇:偽裝成一般網友發言
產業影響:AI內容檢測的新商機
這股AI宣傳浪潮也催生了新的產業需求:
內容檢測技術發展
隨著AI生成內容的普及,檢測技術也在快速進步:
| 檢測技術類型 | 準確率 | 應用場景 | 限制 |
|---|---|---|---|
| 文字模式分析 | 85-90% | 社群媒體監控 | 新型AI模型規避能力強 |
| 影像特徵檢測 | 90-95% | 圖片視頻驗證 | 需要大量計算資源 |
| 行為模式分析 | 80-85% | 帳號活動監測 | 可能產生誤報 |
| 多模態交叉驗證 | 92-97% | 高風險內容審查 | 實施成本較高 |
台灣企業的機會
台灣科技公司在這波趨勢中具有獨特優勢:
- 強大的硬體製造能力,可支援檢測系統
- 優秀的AI人才,特別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
- 對中文語境的深入理解
- 民主社會的價值觀基礎
未來趨勢預測:AI宣傳戰的下一步
根據當前技術發展軌跡,我們可以預見幾個重要趨勢:
品質提升不可避免
雖然當前宣傳活動使用低品質AI內容,但隨著技術進步,這種情況必然改變:
- 更自然的語言生成模型
- 更逼真的影像合成技術
- 更精準的文化適應能力
個人化宣傳來臨
AI技術將使宣傳內容能夠:
- 針對特定人群定制訊息
- 根據互動實時調整策略
- 跨平台一致性傳播
檢測技術的軍備競賽
宣傳與反宣傳技術將持續競爭:
- 更先進的生成模型 vs 更精準的檢測算法
- 更隱蔽的傳播策略 vs 更全面的監控系統
防護策略與實務建議
面對日益複雜的AI宣傳威脅,個人、企業和政府都需要採取相應措施:
個人層面
- 培養媒體素養:學習識別AI生成內容的特徵
- 多重來源驗證:不依賴單一資訊來源
- 警惕情緒化內容:宣傳內容通常設計引發強烈情緒反應
企業層面
- 投資內容檢測技術:特別對媒體和社交平台企業
- 員工培訓:提高對資訊操作的警覺性
- 透明化政策:明確標記AI生成內容
政府層面
- 法規框架建立:規範AI內容的使用和標示
- 國際合作:與民主盟友共享威脅情報
- 公眾教育:推動數位素養教育計畫
結論:品質與真實性的最終價值
Graphika的這份報告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技術可以自動化內容生產,但無法自動化說服力。在AI時代,真實性、品質和可信度反而成為更稀缺、更有價值的資產。
對台灣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挑戰在於需要面對更大量、更複雜的宣傳攻勢;機會在於我們可以藉此發展相關產業技術,並強化社會的數位韌性。
最終,在AI生成內容泛濫的時代,人類的批判性思考、價值判斷和情感連結,反而成為最強大的防禦武器。正如Sadek所觀察到的,即使宣傳活動擁有了強大的AI工具,如果缺乏真實的連結和理解,它們的訊息仍然難以觸動人心。
這場AI宣傳戰才剛剛開始,而保持警覺、持續學習、擁抱技術同時不忘人性價值,將是我們在這個複雜數位時代中最好的導航工具。
原始來源資訊:
- 新聞標題:Some of the largest online propaganda campaigns are using ‘AI slop,’ researchers say
- 新聞來源:NBC News
- 作者:Kevin Collier
- 發布時間:Wed Nov 19 2025 11:00:0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 原文連結:https://www.nbcnews.com/tech/security/online-propaganda-campaigns-are-using-ai-slop-researchers-say-rcna244618
- 研究報告來源:Graphika社交媒體分析公司
- 報告重點:分析九個持續進行的網路影響力操作活動,發現包括中俄在內的國家級宣傳活動正大量使用低品質AI生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