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拯救人類」成為剝削藉口:Tools for Humanity的硬核文化爭議
在科技新創圈,「改變世界」的口號隨處可見,但當這個理想變成要求員工放棄一切個人生活的理由時,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科技進步的代價?
最近曝光的Sam Altman投資的眼球掃描新創Tools for Humanity內部會議錄音,揭露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工作文化:CEO Alex Blania明確告訴員工「除了工作,不應該關心任何其他事情」,甚至直言「如果你還關心其他事情,就不應該在這裡」。
Orb計畫:宏大的願景與爭議的執行
Tools for Humanity最著名的產品就是「Orb」——一個排球大小的金屬球體,通過掃描虹膜來驗證使用者的人類身份。在AI生成內容日益普及的時代,區分真人與AI變得越來越重要,而Orb的目標就是建立全球數位身份系統。
從技術角度來看,這個願景確實具有革命性意義。但在實現這個宏大目標的過程中,公司採取的極端工作文化卻引發了嚴重爭議。
「除了使命,其他都不重要」:CEO的爭議言論
根據Business Insider獲得的內部會議錄音,Blania在2025年1月的全體會議中明確表達了他的期望:
「我們既不會失敗,也不會成為平庸的結果,這就是我們想要的,這就是我每天關心的全部,也應該是你們每天關心的全部,其他任何事情都不應該重要。如果你應該關心其他事情,如果你想要其他東西,你就不應該在這裡。就是這麼簡單。」
更令人擔憂的是,Blania進一步闡述了公司的價值觀:
「我們不關心政治,不關心多元共融(DEI),不關心任何事情,我們只關心如何通過才能、表現和卓越來實現使命。」
這種將公司使命置於一切之上的態度,即使在以「拼命工作」著稱的矽谷文化中也顯得格外極端。
「團隊價值觀」:制度化的工作狂文化
在Tools for Humanity舊金山辦公室(現已搬遷)的電視屏幕上顯示的「團隊價值觀」更加具體地體現了這種文化:
- 「我們非常(非常)努力工作」
- 「我們相信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項目,成功對人類很重要」
- 「因此,我們週末工作,我們隨時待命,我們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努力推進」
這些價值觀不僅鼓勵超時工作,更將這種行為正當化為「為了人類的利益」。
深度分析:科技新創的使命與現實矛盾
1. 「拯救人類」敘事的雙面性
Tools for Humanity利用「拯救人類」的宏大敘事來合理化極端工作文化,這種做法在科技行業並非首例。從Elon Musk的SpaceX到各種AI安全公司,我們經常看到類似的手法。
這種敘事的正面影響:
- 為團隊提供強烈的使命感和目標感
- 吸引真正相信願景的頂尖人才
-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化生產力
潛在的問題:
- 可能成為剝削員工的藉口
- 忽略員工的身心健康需求
- 創造「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排他文化
2. AI時代的工作倫理挑戰
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Tools for Humanity的案例反映了更廣泛的行業趨勢:
這個循環顯示了極端工作文化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最終反而損害公司追求的創新目標。
3. 台灣科技業的對比與啟示
與Tools for Humanity的極端文化相比,台灣科技業雖然也以工時長聞名,但近年來在員工福利和工作生活平衡方面已有顯著改善:
| 方面 | Tools for Humanity | 台灣頂尖科技公司 |
|---|---|---|
| 工作時間 | 週末工作、隨時待命 | 彈性工時、遠距工作選項 |
| 員工關懷 | 明確要求不關心工作外事務 | 提供心理諮詢、家庭支持 |
| 多元價值 | 公開表示不關心DEI | 逐步推動多元共融計畫 |
| 長期發展 | 單一使命驅動 | 平衡短期目標與永續發展 |
AI搜尋時代的內容策略啟示
從內容策略角度來看,Tools for Humanity的案例提供了幾個重要啟示:
- 透明度的重要性:在資訊越來越容易取得的時代,極端文化很難長期隱藏
- 價值觀的一致性:公司的公開形象與內部文化必須一致,否則會損害品牌信譽
- 人才爭奪的現實:頂尖人才有更多選擇,極端文化可能限制人才庫
未來趨勢預測與實務建議
對科技新創的建議:
- 重新定義「硬核」文化:硬核應該體現在追求卓越,而不是工作時數
- 建立可持續的工作模式:考慮採用4天工作週或結果導向的工作模式
- 重視員工全面發展:投資於員工的專業成長和個人福祉
對投資人的啟示:
投資人應該將企業文化納入盡職調查的重要環節,因為文化問題可能導致:
- 關鍵人才流失
- 法律和聲譽風險
- 創新能力下降
對政策制定者的建議:
- 更新勞動法規:適應遠距工作和科技行業的特殊性
- 加強心理健康支持:在科技聚落提供專業心理服務
- 推動行業最佳實踐:通過認證和獎勵鼓勵健康的工作文化
台灣市場的具體影響
對於台灣的科技業和新創生態系統,Tools for Humanity的案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反思機會:
- 人才競爭的全球化:台灣公司不僅與本地企業競爭人才,還需要與國際新創競爭
- 文化優勢的發揮:台灣相對溫和的工作文化可能成為吸引國際人才的優勢
- 創新模式的思考:如何在保持創新動力的同時維護員工福祉
結論:在技術進步與人性尊嚴之間尋找平衡
Tools for Humanity的案例凸顯了科技行業一個根本性的矛盾:我們是否應該為了「拯救人類」而犧牲具體個人的福祉?
真正的創新應該來自於激發人類最好的一面,而不是通過恐懼和剝削來驅動。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思考什麼是真正可持續的創新模式。
或許,Tools for Humanity最需要驗證的不是誰是人類,而是如何在追求技術突破的同時,保持最基本的人性關懷。畢竟,如果為了驗證人類身份而失去了人性,這樣的技術進步又有何意義?
在台灣的科技發展道路上,我們有機會建立一個更加平衡、更加人性化的創新模式,這不僅是對員工的尊重,也是確保長期創新能力的關鍵。
原始來源資訊:
新聞標題: Sam Altman’s eye-scanning Orb startup told workers not to care about anything outside work
來源: Business Insider
作者: Nicole Einbinder (neinbinder@businessinsider.com)
發布時間: 2025年11月20日 10:40:01 GMT+0000
原文連結: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sam-altman-tools-for-humanity-startup-culture-hardcore-2025-11
內容摘要: Sam Altman投資的眼球掃描新創Tools for Humanity被揭露具有極端工作文化,CEO Alex Blania在內部會議中要求員工除了工作不應關心其他任何事情,公司價值觀包括週末工作和隨時待命,引發對科技新創工作文化的廣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