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我希望更早知道的 AI 程式開發基礎:從規劃到實作的完整工作流程
嘿,各位開發者們!今天我要站在「部落格顧問」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五大 AI 程式開發的基礎概念,讓你在規劃到實作的過程中都能無比順利。如果你曾經跟我一樣,剛接觸 AI 開發工具時覺得「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麼這篇文章絕對能給你一些啟示。本文將從規格說明、開發順序、工作流程拆解、模組化 Prompt,以及多種平台與工具的靈活運用等面向,為你構築一條高效率且穩定的 AI 程式開發之路。
想像一下,你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如何正確地運用 ChatGPT、Cursor、GitHub Copilot 等工具,是不是就不會走冤枉路、踩坑那麼多?在這邊,我們會先談談為什麼明確的規格說明如此重要,接著探討「先功能、後介面」的開發策略,再來是「拆解工作流程」這個概念能如何降低錯誤率,然後深度了解「重複使用的模組化 Prompt」帶給開發者的好處,最後再看看要如何同時運用多個 AI 工具,把開發效率拉到最高點。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目錄
明確且詳細的規格說明
在使用 AI 開發工具如 ChatGPT、GitHub Copilot、Cursor 的時候,你一定遇過這種情形:興高采烈地要求 AI「幫我寫一個購物車功能」,結果 AI 回傳一段看似完整、實則漏洞百出的程式碼。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其實很簡單:AI 雖然聰明,但它還是需要「明確的需求定義」才能理解並給出合適的回答。就好像你去餐廳點餐,如果你只說「我要牛肉」,廚師根本不知道你要牛排、牛肉麵,還是牛肉燴飯,更別提熟度、口味等細節了。
為什麼規格說明這麼重要?
降低溝通成本
當你提供精準的需求給 ChatGPT 或其他 AI 工具時,它們就能更快給出貼近你專案需求的解法,不需要反覆「猜」你的想法。提升程式碼品質
明確的規格可以讓 AI 工具建議更符合你期望的程式碼架構,同時也比較不會出現奇怪的命名或無用的函式。減少錯誤與重工
如果一開始就能給 AI 明確的關鍵細節(例如:框架版本、特殊 API、資料庫型別),你就能避免後續花大量時間修修補補。
如何撰寫清晰的規格說明?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撰寫模板,讓你更容易給 AI 一個清楚的指令:
[專案名稱]:XXXXX
[核心功能]:
1. 功能 A
2. 功能 B
3. 功能 C
[技術細節]:
- 使用語言、框架或版本
- 資料庫或外部 API
- 系統架構設計 (MVC, MVVM, 或 Microservices 等)
[特殊要求]:
- 第三方套件、授權、相容性問題
- 效能或安全性考量
[檔案結構]:
- /src
- /components
- /api
- /utils
- ...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想開發一個電商網站的購物車功能,可以這樣寫:
[專案名稱]:電商網站購物車功能
[核心功能]:
1. 新增商品到購物車
2. 從購物車移除商品
3. 調整商品數量
4. 計算總金額
5. 結帳整合金流
[技術細節]:
- 前端:React (使用 TypeScript)
- 後端:Node.js + Express
- 資料庫:MongoDB
- 金流 API:Stripe
[特殊要求]:
- 必須記錄每個商品新增或移除的操作時間
- 需提供多幣別轉換 (台幣、美金)
[檔案結構]:
- /src
- /components
- Cart.tsx
- CartItem.tsx
- /pages
- Checkout.tsx
- /api
- cartRoutes.ts
- paymentRoutes.ts
- /utils
- currencyConverter.ts
這樣寫好的一份規格說明,就像蓋房子的藍圖一樣,能讓 AI 工具順利拿到「我該怎麼蓋」的完整資訊。當然,即使如此,AI 產生的程式碼可能還是需要微調,但至少我們大幅降低了重工的機率。
先功能、後介面:抓穩架構再美化
許多人在動手寫程式時,總是第一時間就衝去做介面,想要先看到一個「華麗的成品」。然而,經驗豐富的部落格顧問(或者資深開發者)會建議你:先把功能實作好,再去處理那些介面細節。
為什麼先功能、後介面比較好?
程式穩定度優先
如果你在功能還沒完成的情況下,就把大量時間花在設計 UI,一旦中途發現核心功能要大幅修改,就可能把精美的介面全部推翻重來。測試與除錯更簡單
純功能的程式碼比較容易進行單元測試,介面層參雜了視覺元素與使用者互動,錯誤的可能範圍更廣,一旦同時進行測試,問題定位難度就會提升。開發過程更具彈性
實作完功能後,再來花時間做 UI,你會發現整個專案的靈活度大增:要改架構或新增功能,都不用擔心原本的 UI 做得太死。
實際案例:購物車功能如何落實「先功能、後介面」?
先實作購物車的核心邏輯:
- 新增商品
- 移除商品
- 計算總金額
- 結帳流程
建立基本的 RESTful API 與資料庫結構:
- cartRoutes.ts
- paymentRoutes.ts
簡單測試這些功能能否運行:
- 使用 Postman 或者 Jest 進行基本測試
最後才開始設計與實作 React UI:
- 新增商品按鈕
- 顯示購物車清單
- 漂亮的結帳頁面
在這個流程中,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把 UI 做得漂漂亮亮,等到後面發現資料庫結構或者結帳流程需要大改時,你就得把 UI 相關的程式碼全部翻新了。相信我,這不只浪費時間,也會讓你精神崩潰。
拆解工作流程:步驟明確、錯誤率降低
在 AI 輔助開發的世界裡,許多專案看似高大上、功能強大,其實背後都是靠著「一塊積木一塊積木」慢慢拼湊而成。我常把這個方法稱為「樂高開發法」。
什麼是樂高開發法?
就像你在組裝樂高積木一樣,每個功能都是一個小積木。當你把這些小積木按照對應的形狀、位置拼湊好,整個系統就自然而然成形。好處是什麼?如果哪一塊積木出了問題,你只要拆下那塊來修就好,不會影響其他區塊。
如何有效地拆解工作流程?
列出所有功能清單
先羅列出你想要的功能,比如購物車專案就是:新增商品、移除商品、調整數量、計算金額、結帳。功能優先級排序
一定要先做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例如新增商品和移除商品。沒有這些功能,你的購物車就毫無意義。一個功能一個分支、獨立測試
在使用 Git 進行版本控制時,每個功能都開一條分支,做完後測試正常再合併回主分支。定期回顧與檢討
每完成一個功能,就跟團隊或自己做個小結:還有哪裡能優化?哪些地方寫得不夠彈性?這個時候如果需要 AI 工具的協助,也能給出非常明確的需求。
Mermaid Diagram 實例
以下是一個使用 Mermaid Diagram 來示意「購物車功能」的樂高開發法流程:
flowchart TD
A[設定專案環境] --> B[實作新增商品功能]
B --> C[測試新增商品API]
C --> D[實作移除商品功能]
D --> E[測試移除商品API]
E --> F[調整數量&計算金額]
F --> G[測試計算邏輯]
G --> H[結帳串接金流]
H --> I[最終測試並部署]
當你把工作拆解成這麼多小步驟,就能大幅降低錯誤率。因為每個步驟之間都有清楚的邏輯關係,你不用一次面對看起來「龐然大物」的功能組合。
重複使用的模組化 Prompt
現在,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撰寫明確的規格、先做功能再做介面,以及把工作流程拆解開來。但還有一個能讓你開發飛速的關鍵——就是模組化 Prompt。
什麼是模組化 Prompt?
簡單來說,就是你常常可能會遇到某些功能的需求都大同小異,像是:
- 新增資料
- 讀取資料
- 更新資料
- 刪除資料
- API 整合
如果你能把「這些重複的需求描述」提煉成一個標準化的模板,下次你再給 ChatGPT 或 GitHub Copilot 任務時,只要修改幾個關鍵字,就能快速生成你要的程式碼雛形,免去從零開始撰寫 Prompt 的麻煩。
模組化 Prompt 的好處
節省大量溝通時間
當你有一個標準的「CRUD(Create, Read, Update, Delete)」Prompt 模板,再也不必花時間每次都從頭描述自己要什麼。保持程式碼風格一致
AI 工具會根據你的 Prompt 給出程式碼。如果你每次都有固定的描述方式,就能保證生成的程式碼風格和架構一致。降低錯誤率
當你使用已在多個專案測試過的 Prompt 模板,它的準確度和可行性會比即興撰寫的高出許多。
模組化 Prompt 實例
假設我們想要實作一個「新增項目」的功能:
請幫我實作一個「新增 [項目名稱] 到 [容器名稱]」的功能,需求如下:
1. 使用 [前端框架/後端框架]
2. [是否需要驗證?是否需要資料庫?]
3. 提供一個按鈕或 API 端點
4. 新增後顯示 [回饋訊息]
5. 使用 TypeScript 撰寫,並處理可能的錯誤
下次你不管要做「新增商品到購物車」、「新增文章到收藏清單」,還是「新增使用者到會員系統」,都能快速替換關鍵字就搞定。如果需要更複雜的邏輯,再加幾行描述就好,比起完全重新打字,可省下不少時間與腦力。
靈活使用多種平台與工具
我們已經談了「規格」、「先功能、後介面」、「拆解工作流程」以及「模組化 Prompt」。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同時運用多種 AI 平台與工具」的技巧。
為什麼要多工具並用?
各有擅長領域
- ChatGPT:它很適合做概念解釋、偵錯與系統性邏輯討論。
- GitHub Copilot:能在你寫程式時即時提供程式碼片段建議,最適合日常編碼。
- Cursor:專門為 AI 編輯器而生,強調整合與即時預覽。
- v0:著重於 UI/UX 的設計輔助。
分散風險
如果只依賴單一 AI 工具,一旦那個工具出了故障或無法給你想要的答案,你就只能乾瞪眼。但如果你同時熟悉多個工具,你就能隨時切換,選擇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方案。效率最大化
同一個功能,可能在 ChatGPT 上討論邏輯、在 GitHub Copilot 上編碼、在 Cursor 做程式碼改寫,而最後在 v0 做 UI設計。這樣每個階段都能用最擅長的工具完成,效率自然飆升。
Markdown Table 參考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對照表,幫助你快速了解各工具優勢與適用場景:
工具 | 主要優勢 | 適用場景 |
---|---|---|
ChatGPT | 概念解釋、分析程式邏輯、偵錯 | 需求規劃、問題排查、複雜邏輯討論 |
GitHub Copilot | 即時程式碼提示 | 日常編碼、高頻重複性工作 |
Cursor | 整合式 AI 開發環境 | 快速原型開發、程式碼重構、即時預覽 |
v0 | 專業 UI/UX 設計輔助 | 前端介面設計、元件開發、美化使用者介面 |
實際案例:多工具協作流程
讓我們用 Mermaid Diagram 來示意如何在一個專案中整合多種 AI 工具:
flowchart TD
A[需求規劃] -->|ChatGPT| B[程式碼骨架]
B -->|GitHub Copilot| C[功能開發]
C -->|Cursor| D[重構與測試]
D -->|v0| E[UI/UX設計]
E --> F[最終整合]
- 需求規劃階段:用 ChatGPT 與團隊討論核心邏輯和需求細節,並提出詳細規格。
- 程式碼骨架階段:在 ChatGPT 的引導下,產生一個初步的程式碼骨架,或在 VS Code 上由 GitHub Copilot 提供基礎函式建議。
- 功能開發階段:主力在 GitHub Copilot,快速完成主幹程式並與 Cursor 整合,進行重構與測試。
- UI/UX設計階段:把前端頁面拿到 v0 上做優化或設計修飾。
- 最終整合階段:所有程式碼與設計整合之後,再進行最後的除錯與性能測試,確認一切無誤後才正式上線。
實戰案例:Reddit 分析平台開發
為了讓以上五大基礎概念更具體,我們來舉一個實戰案例:Reddit 分析平台。假設你的團隊要做一個分析 Reddit subreddit 貼文的專案,讓使用者輸入想要查看的 subreddit,系統自動抓取前 24 小時熱門貼文並進行分類與統計。
明確且詳細的規格說明
- 功能:使用者輸入 subreddit 名稱 → 抓取貼文 → 分析 (AI 分類) → 顯示結果
- 技術細節:前端使用 React + TypeScript,後端為 Node.js + Express,資料庫用 MongoDB。
- 特殊需求:結合 OpenAI API 進行自動分類,同時顯示各分類的統計數據。
先功能、後介面
- 功能:先開發後端串接 Reddit API (利用 snoowrap) 與 OpenAI 分類。
- 介面:待功能完成之後,再來替前端介面進行 UI 設計與美化。
拆解工作流程
- 抓取資料:先完成一個 fetchRedditPosts(subreddit) 函式。
- AI 分類:寫一個 classifyPosts(posts) 的函式,串接 OpenAI API。
- 資料庫儲存:設計一個簡單的 schema 儲存貼文標題、分類結果與時間戳。
- 前端展示:最後實作一個 SubredditForm.tsx + PostList.tsx,把資料可視化呈現。
重複使用的模組化 Prompt
- 如果你還要做其他平台的文章分析,只要改一下「抓取貼文」及「OpenAI 分類」的關鍵詞,就能快速生成基本的骨架。
- 例子:請幫我實作一個用於「抓取 [平台名稱] 貼文」並使用 OpenAI 分類的功能…
靈活使用多種平台與工具
- 利用 ChatGPT 討論如何最佳化 API 與 OpenAI 分類的整合細節。
- 用 GitHub Copilot 寫出可讀性高且邏輯嚴謹的程式碼。
- 在 Cursor 中快速重構或微調程式碼結構。
- 最後用 v0 讓整個前端畫面更具吸引力與專業感。
flowchart TD
A["明確且詳細的規格說明"]
A --> B["功能: 使用者輸入 subreddit 名稱 -> 抓取貼文 -> 分析 (AI 分類) -> 顯示結果"]
A --> C["技術細節: 前端使用 React + TypeScript,後端為 Node.js + Express,資料庫用 MongoDB"]
A --> D["特殊需求: 結合 OpenAI API 進行自動分類,顯示各分類的統計數據"]
B --> E["先功能、後介面"]
E --> F["功能: 開發後端串接 Reddit API 與 OpenAI 分類"]
E --> G["介面: 功能完成後進行前端 UI 設計與美化"]
F --> H["拆解工作流程"]
H --> I["抓取資料: 完成 fetchRedditPosts(subreddit) 函式"]
H --> J["AI 分類: 寫 classifyPosts(posts) 串接 OpenAI API"]
H --> K["資料庫儲存: 設計 schema 儲存貼文標題、分類結果與時間戳"]
H --> L["前端展示: 實作 SubredditForm.tsx + PostList.tsx 資料可視化"]
G --> M["重複使用的模組化 Prompt"]
M --> N["改動 '抓取貼文' 與 'OpenAI 分類' 關鍵詞生成骨架"]
L --> O["靈活使用多種平台與工具"]
O --> P["利用 ChatGPT 優化 API 與 OpenAI 整合"]
O --> Q["用 GitHub Copilot 寫出高可讀性程式碼"]
O --> R["在 Cursor 快速重構與微調"]
O --> S["用 v0 提升前端畫面專業感"]
總結與結語
以上就是我希望在一開始就知道的五個 AI 程式開發基礎重點!透過這五大面向,你能更有條理地規劃專案,不會在未明確的需求裡打轉,也能在 AI 工具的協助下省時省力。
最重要的是,要記住「AI 只是輔助」,真正的主角依然是「你」。工具再好,也需要你提供明確的需求、正確的使用方法,以及持續的學習與嘗試,才能把 AI 的潛力完全釋放。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開發世界裡,誰能把 AI 工具用得最上手,誰就能在時間與品質的平衡上取得優勢。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所啟發,讓你在 AI 輔助開發之路上少走一些冤枉路,多收一些成果和掌聲。
再次回顧五大基礎:
- 明確且詳細的規格說明
- 先功能、後介面:抓穩架構再美化
- 拆解工作流程:步驟明確、錯誤率降低
- 重複使用的模組化 Prompt
- 靈活使用多種平台與工具
每一個都至關重要,你可以將這些原則應用在任何一個軟體開發專案中,不只限制於 AI 領域。祝福各位在 AI 輔助開發的未來,能夠大放異彩!
Youtube影片來源